学校介绍

柏林工业大学(德语: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,英语:Ber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),亦称为西柏林工业大学、柏林理工大学、柏林科技大学和柏林技术大学,是柏林的四所综合性大学(Universitaet)之一,是柏林唯一的一所理工科综合性大学(Universitaet)。主楼建于1884年,由理查德·卢卡(Richard Lucae)设计,坐落于西柏林夏洛腾堡区,面向六月十七大街。该校有27,000多名学生,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大学(Technische Universitaet )之一。该校大约20%的学生来自于国外,使柏林工业大学相比德国其他高校更具国际化色彩。先后有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该校学习或工作过。柏林工业大学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数学学科排名世界51-75. 校区面积大约为600,000平方米,分布在柏林西部的许多地方。主校区坐落于夏洛腾堡区。2009年有超过100多个专业,涵盖了理工科几乎所有专业,该校在哲学等文科专业实力也相当雄厚。学校目前有624名教授,7,372多名科研工作人员,27,049名学生,其中留学生5,603名。


学校历史

“柏林工业大学”最早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(腓特烈大帝)发起,由德国矿物学家Carl Abraham Gerhard(1738年2月26日-1821年3月9日)在1770年11月1日创立的“柏林采矿学院”。另一个源头是1799年3月13日皇家创建的“柏林建筑学院”。第三个来源初创于1821年的“皇家职业学院”。

1879年,由三个学院合并成立“皇家柏林高等工业学院”(又称“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”)。该校是德国始创最早的高等工业学院(Technischen Hochschule),在1899年获得颁发博士文凭的权利。

“柏林工大”能有今日的地位,也该归功于先人的努力所立下的基础。早在皇家工学院年代,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在学院工作,且取得重要的成果,例如诺贝尔奖得主Ernst Ruska发明电子显微镜,有化学家Hermann Wilhelm Vogel的彩色底片、Alois Riedler的无信电报,数字计算机之父康拉德·楚泽于1940年独立研制成可编程的计算机等,都替柏林工业大学奠定优良的科研传统。

1878年至1884年学校按照Richard Lucae、Friedrich Hitzig和Julius Raschdorff的设计建造主教学楼,主教学楼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,共有5个内院,其中的3个内院、侧翼和后侧是后来在经受战争严重破坏后重建的。

在第三帝国时期曾设立了防卫技术专业,导致学校从1945年4月20日起被关闭了一段时间。当学校在1946年4月9日重新开始教学时,新开设了人文类的专业,使得学校升格为大学,即开始启用现在的名称“柏林高等工业学院(Technischen Hochschule Berlin)”。


组织结构

该校现有7个学院:

1. 人文学院

下设 哲学、科学理论、科技史系;文学系;历史系;社会学、政治历史教育系;教育系;语言和传播系;职业教育与劳动力系;女性研究中心和反犹太研究中心。

2. 数学与自然科学学院

下设化学系、数学系和物理系

3. 过程科学学院

下设生物工程系、能源系、食品科学系、过程工艺系、环境保护系和材料系

4. 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院

下设能源与自动化系、高频与半导体系、通信系、微电子和计算机系、软件技术与计算机理论系和经济信息和定量分析系

5. 机械和交通学院

下设流体力学和声学系、心理学和劳动科学系、陆上和海洋交通系、航空航天系、精密机械和医药工程系、机械制造系、机械设备系

6. 建筑、环境、规划学院

下设建筑系、土木系、应用地理科学系、地球信息和大地测量系、景观设计系、生态学系、社会学系和城市与地区规划系

7. 经济与管理学院

下设技术和管理学系、企业经济系和国民经济和经济法系


知名校友

中国著名院士

夏坚白,中科院院士

王之卓,中科院院士

陈永龄,中科院院士

何泽慧,中科院院士

龚祖同,中科院院士

徐士高,中科院院士

赵宗燠,中科院院士

孙德和,中科院院士

张维,中科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

其他

沃纳·冯·布劳恩,著名的V1和V2火箭的总设计师。

丹尼斯·加博尔,因发明全息摄影而获得1967年的英国物理学会杨氏奖及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

马克斯·伯格,德国建筑师。

弗兰克·劳埃德·赖特,德国犹太裔建筑师。

阿尔伯特·斯佩尔,德国建筑师,纳粹党员。

赫尔曼·鲁姆舍特尔,德国铁路工程师、日本明治时代御聘外籍顾问,曾参与东京、九州及四国等地的铁路建设。

卡尔·博施,1931年诺贝尔化学奖以及1939年歌德奖获得者。

尤金·维格纳,匈牙利-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及数学家。

康拉德·楚泽,一位德国工程师和计算机先驱,1941年设计了有完备程控功能的图灵计算机Z3(该方案使用了打孔机)。

朱家骅,中华民国政治人物,中央研究院院士

谷正纲,中华民国政治人物

刘先志,中国力学专家、教育家。同济大学教授、山东工学院教授。

马君武,中国教育家、翻译家、学者、社会活动家

王长平,数学家,曾任北京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院长,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。

严庆龄,其子严凯泰,从事汽车工业

杨继曾,曾任台湾糖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,1958年继江杓担任经济部部长

何得萱,兵工学校(今中正理工学院)教育长、校长、台湾省政府地下水工程处处长

陶声洋,1969年,出任中华民国经济部长

徐佳铭,逢甲大学自动控制系主任及所长,国家太空计划室主任,建国技术学院(建国科技大学前身)校长。

罗仁权,师从徐佳铭教授,台湾学者,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(IEEE)院士,为首位担任国际工业电子学会IEEE总裁。